close


前兩天接到一通詢問暑期課程的電話,聊到後來,對方媽咪問了:
老師,四堂課就能做出跟你的sample一樣"漂亮"嗎? (意指海底世界這個作品)
嗯,可能不能耶.因為每個孩子的技術及想法不同.
喔~  (可以感覺媽咪的失望)
我是老師啊,如果第一次玩,技巧就跟我一樣,那我要檢討了.不過,創意肯定比我強.


其實這類問題,不是第一次被問到.
我也一直在想要怎麼回答這種問題比較周全...無奈腦容量很小,處理區更佔滿了垃圾


當我們把孩子送去學鋼琴學芭蕾,或多或少也有點期待或許能成為音樂家或舞蹈家.
當我們把孩子送來玩黏土,成為藝術家的期待應該是少之又少吧,
大多只是想透過玩黏土刺激五感及大腦發育,因為很多專家都這麼說.


如果目的不同,我想 想法是不是跟著調整會比較輕鬆.
上面的文字中,我沒有寫"學黏土"而是"玩"黏土,這不也是你我雙方認知的一部分


因為黏土不是工具,不是成果,只是一個媒介.
於身...透過揉捏,刺激觸覺及末稍神經,讓大小肌肉都能充分使用到.
於心...學習色彩與空間轉換,啟發想像力與創造力,培養耐心與專注力.
於身於心,都對大腦發育有很正面的益處.
只是,這種益處很難量化,"作品"成了驗收成果.


其實,只要家長們多花點耐心聆聽孩子,會發現孩子的見解與想法是不同了.
坦白說,純真的孩子,"技巧"與"指導棋"給予太多,反而會將他們約制了.
誰說憤怒鳥不能出現在海底世界?珊迪不也活的好好的.章魚不能有7隻腳嗎?
聽聽孩子怎麼說,答案往往讓我們這些大人出乎意料.


未來的社會,我相信快樂指數比現在少很多,
當快樂少少,壓力多多時,
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有顆靈活的腦袋與調適的能力.


調適的能力跟玩黏土有啥關係?
上課過程中"說服與接受協調"就是種調適能力的訓練.


在我的工作室,
孩子可以天馬行空,但我會適時拉回不至於無限上綱,
可以無限想像,但該有的學習也不會少.


有部印度片"三個傻瓜"(3 idiots)...可以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汨亞 m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